張三祿是目前見于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天橋藝人“管兒張”家的先輩,據藝人們說曾是北京東、西、北城藝人的頭目。他原為八角鼓藝人,亦通曉口技、戲法等技藝,后改說相聲。其藝術生涯始于咸豐或道光年間,結束最遲也不晚于光緒年初。八角鼓搭班分其演唱藝術為吹、打、彈、拉、說、學、逗、唱八部,有生、旦、凈、末、丑諸般角色。其丑角登場,以抓哏逗樂為主。代表作《賊鬼奪刀》、《九頭案》。
據云游客《江湖叢談》記載:“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兒為張三祿,其藝術之高超,勝人一籌者,仗以當場抓哏,見景生情,隨機應變,不用死套話兒,演來頗受社會各界人士歡迎。后因性情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擠,彼憤而撂地。當其上明地時,以說、學、逗、唱四大技能作藝,游逛的人士皆愿聽其玩藝兒。張三祿不愿說八角鼓,自稱其藝為相聲。他在演出時使“暗春”(用幔帳圍著演員說相聲、口技,聽眾聞其聲,不見其人)也極拿手,曾被譽為“暗春泰斗””。
據薛寶琨《中國的相聲》中介紹,前輩藝人玉(旗姓)小三曾回憶說:“張三祿說單口笑話(即單口相聲)最有名望,‘活兒’非常出色,內容也凈,也可以吸收婦女觀眾,當時十二文錢可買一斤面,他一天可以賺到二十五六吊錢。可見當時群眾是多么擁護他。這是口頭流傳下來有關張三祿第一份資料。
在清代“百本張”鈔本子弟書《隨緣樂》一篇中有“學相聲好似還魂張三祿”的字句,亦可見張三祿的相聲藝術在相聲發展早期已有重大影響。被公認為“第一個說相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