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堂(相聲第六代傳人)

分類:名家堂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04日    點擊:2647次

張玉堂(相聲第六代傳人) 陜西相聲開山祖師 焦少海徒弟 張燒雞 張玉堂 名家堂  第1張

張玉堂(1917.7.12—1998.1.5),原名張闊旺,外號張燒雞,祖籍天津,到西安后結合西北民風民俗,逐漸形成了西北派的“邁”(豪邁),可以說是陜西相聲的開山祖師。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玉堂等一批京津一帶曲藝藝人陸續內遷來到西安,從街頭賣藝開始。當時在游藝市場,也就是今天的民樂園附近,撂地演出。張玉堂本是說評書的, 來西安后一次他說拿手段子《李永春歸天》連說六段,精疲力竭,大口吐血,落下重癥,從此再也難以承受大段評書之勞累,為了生計改說相聲。

那時候,說相聲有隨手打頭的陋習,起先用錢板子,繼而是掃帚,最后演變為用濕粗布毛巾打。而且是邊說邊打,以打在頭上脆響來取悅聽眾。藝人們為了生活,一個個只好硬著頭皮忍痛挨打。人們無可奈何地說,這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張玉堂改行不久,又因勞累過度而嗓音失潤,說起相聲來常常是伸著脖子,非常吃力。瘦弱的身體,長長的脖子,沒精打采,活像一只燒雞。于是,無聊者給他起了個外號“張燒雞”。為了吸引觀眾,對這個明顯蔑視性的稱呼,張玉堂不僅不予抗爭,反而是笑臉相迎,甚至連預告節目的海報上也以“張燒雞”署名。久而久之,這“張燒雞”便成了他的藝名,知其張玉堂大名者則慢慢少了起來。

按江湖規矩,說相聲必須有師承。張玉堂已經成名了,但是人在西安,不知道該拜誰為師。所以他專門回了趟天津,當時已故的名家焦壽海的徒弟楊少奎和張玉堂關系不錯,也很欣賞張玉堂的藝術,所以由他出面代拉師弟,正式拜焦壽海為師。

拜師儀式后,張玉堂又回到了西安。1950年西安市文教局和市文聯在易俗社辦了兩期文藝講習會,張玉堂積極參加。后來他發起成立了西安市第四區曲藝聯誼會,隨后改為西安市第四區曲藝隊。隨著西安第四區改為新城區,這支曲藝隊也改名為新城區曲藝隊,演出相聲、評書、雜耍等節目。

1951年,張玉堂隨中央慰問團赴革命圣地延安為老區人民演出。1952年,又深入天蘭鐵路工地慰問筑路大軍。1953年,張玉堂和趙文增代表陜西曲藝界奔赴朝鮮,進行抗美援朝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53年,從朝鮮回國后,在西安平安市場,如今的鐘樓電影院前身,改進相聲社中進行演出。1955年,以張玉堂為首的二十多位藝人,成立了西安市實驗曲藝團。進行說新唱新,創作并演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相聲作品。

張玉堂于1998年1月5日去世,他的徒弟有李文成、包文年、李文娛、許文躍,他的代表作有《怯算命》、《天蘭路上走一趟》、《精打細算》、《小毛病》、《昨天》、《花床單》、《怪誰》、《酒令》、《飛油壺》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纳雍县| 连州市| 泗洪县| 康乐县| 延津县| 安仁县| 额济纳旗| 黄大仙区| 堆龙德庆县| 龙州县| 房产| 定远县| 百色市| 离岛区| 克什克腾旗| 来凤县| 富民县| 延川县| 沽源县| 高碑店市| 确山县| 石棉县| 双柏县| 施甸县| 小金县| 凤城市| 久治县| 邵东县| 方正县| 中宁县| 南川市| 河南省| 南宫市| 永善县| 集安市| 通江县| 喀什市| 诸暨市| 伊吾县| 正镶白旗| 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