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德,1932年出生遼寧新民,北京人,是一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師承張壽臣,曾到啟明茶社、天橋和天津、山東等地演出。
1942年張壽臣在北京廣播電臺夜間播音,于世德每晚必聽,他同時還想,半夜人們都睡覺了,能吸引很多的人聽相聲,真不簡單,他越聽越入迷,即想拜師學相聲。于世德找到了其表兄嫂馬連登夫婦(著名演員馬增芬、馬增惠之父母),馬連登夫婦又找到了張壽臣,馬、張乃是摯友,拜師的事一帆風順?!?/p>
于世德拜師時只有11歲,年齡僅次于拜師時只有9歲的常寶堃。而常寶堃有其父在身邊照應,于世德則離開北京的家一直生活在師父身邊,師徒日日相處,感情頗深,于世德視師如父,張壽臣視于世德如己出。
于世德只有小學四年級的文化水平,因此張壽臣傳藝時,兼教文化知識和書法,教一段相聲往往要連帶出許許多多的“枝節(jié)”,提高了于世德的文化知識,也為他日后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基礎。于世德眼睛小,這本不符合張壽臣的擇徒條件??墒?,于世德天生的一臉憨厚態(tài),卻極為難得。于是,張壽臣對于說:“將來你捧哏比逗哏有飯。”并且在授藝時側重捧哏的傳授。
1956年左右,文化藝術空前繁榮,缺乏人才的偏遠城市紛紛來到京城尋求演員。為前途計,于世德準備辭去原單位北京曲藝三團的工作,去哈爾濱廣播說唱團發(fā)展。
然而此時卻出現(xiàn)了反對意見,面對眾多輿論和傳統(tǒng)意識的壓力,于世德沒了主張。何去何從,孰是孰非,于世德習慣性地想起了老師。于是,他特意來津請老師定奪去與留。張壽臣聽罷,不容置疑地說去,千錘打鑼,一錘定音。于世德放下包袱,高興地去了哈爾濱。
于世德在哈爾濱干出了成績,他和李維信創(chuàng)作和演出的相聲《天上和人間》獲全國大獎。他在節(jié)目中的一段“老槐樹”的黃梅戲唱腔,轟動一時,捧哏演員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在抗洪前線上,于世德不顧個人安危,到最危險的地方為戰(zhàn)士演出,經(jīng)歷了那場自然災害的考驗,于世德的日記里有了“我熱愛黑龍江”的字樣。
于世德在病榻期間仍然記憶清晰,思路敏捷,盡管病魔纏身還是以驚人的毅力奮筆揮豪,躺在床上完成了四萬余字回憶文章《我這半輩子》并發(fā)表在《藝術研究》的藝術家傳記版。
于世德于1986年2月16日去世,享年54歲。他的徒弟有白英杰、韓光、張書新、馬偉國等。他的代表作有傳統(tǒng)相聲《雜學唱》、《學評戲》、《黃鶴樓》,新相聲《結婚》、《婆媳之間》、《愛優(yōu)點》、《姓名研究》等。曾整理《傳統(tǒng)相聲墊話選》一書,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