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逗哏的陳涌泉和李金斗合作說起了捧哏,他一直甘當綠葉不說,還改出了特招人的段子,總結出了捧哏的十要十不要,讓李金斗佩服地把這位大自己15歲的老師尊為:捧得嚴,膩得勻,一絲不茍,滴水不漏。” 正是這股子勁,這種熱愛,陳涌泉把多年的相聲經驗和李金斗等人一起傳授給了北京大學中國曲藝課相聲學的莘莘學子們。
這個課堂也是從前侯寶林老先生站過的,在和學生交流中以及現身說法的反觀中他們又總結出了新的經驗。李金斗說陳涌泉是那種此生和相聲“并骨”了的人,這輩子為了“曲藝的興、相聲的榮”陳涌泉把全部心血都擱進去了,那溶入的可是他的血啊!?
李金斗、陳涌泉
陳涌泉曾先后赴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演出和講學。與李金斗共錄制相聲專輯盒帶6盤,共收錄大小節目39段,個人單口相聲專輯一盒。曾先后獲得:1979年國慶三十周年獻禮演出表演和創作一等獎;1986年全國新曲目比賽表演一等獎;1986年第一屆全國電視大獎賽捧哏二等獎;1989年第二屆“禹婷杯”相聲電視匯演笑星金獎;1990年“銅陵杯”相聲評比優秀獎;1995年全國首屆“侯寶林金像獎”電視相聲大賽,獲“對相聲藝術做出杰出貢獻獎”。
陳涌泉相聲分為兩個門派。我們經常談到的是以窮不怕(朱少文)為第一代的“渾門”相聲。而另一派則為“清門”相聲。
“清門”相聲來源于八角鼓。八角鼓即今日單弦演員手拿的八棱小鼓,上嵌八對小銅镲,邊唱邊敲打之物。八角暗示八旗之意,鼓一旁所系雙穗分為兩色:一為黃色,一為杏黃色,意為左右兩翼,麥繡雙穗之意。八角鼓之八部分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由此八卦分藝術門類為吹、打、拉、彈、說、學、逗、唱。相聲演員常說的“我們相聲講究說、學、逗、唱四門口技”就來源于此。
陳涌泉(右)
陳涌泉的外祖父就是“清門”相聲的代表人物之一,名鐘子良,滿洲正藍旗人,曾做過內務府主事,又是黑公爺府的額駙(姑爺)。自幼飽讀詩書,精通音律,擅吹笛簫。特別對相聲造詣頗深,精通單口、對口、群活,擅長捧逗,并且創作了許多名作。如今還在演出的名作《改行》(原名《八大改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寫的是清朝皇帝死了,停止娛樂,演員不許再演出,不得已為了生活而改行,由于不熟業務而鬧出許多笑話。原來是說八個人物改行,最終只說三個人物了;他的另一個代表作到如今還在演,就是《賣五器》,這個段子也是來源于生活和自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