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壽(1918年2月—1995年),出生于北京,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北京相聲代表人物之一。
羅榮壽從八歲開始,跟他的舅父、著名相聲老藝人趙靄如學說相聲。學藝七載,十五歲出師,從此開始他的藝術生涯。羅榮壽出師之后,即和王鳳山、高鳳山、趙玉貴等人搭伙合作,在北京宣武門平民市場“撂地”說相聲。平民市場撤銷之后,又和孫寶才、王長友、郭全寶等,在北京各廟會一起合作,表演相聲、雙簧、太平歌詞。
過了不久,又與白全福、高鳳山、劉永青等一起在天橋演出。這時他在北京相聲界已嶄露頭角,成了一名受觀眾歡迎的青年相聲演員。后來,應李壽增之邀請,和白全福一起到濟南晨光茶社(大觀園內)參加相聲大會的演出,同臺的有李壽增、高桂清、孫少林、王樹田等。
1950年,羅榮壽參加相聲改進小組,任第一和第四屆副組長,致力于相聲的改革工作,積極編演新段子,參加了小組的工作和演出活動。他與侯寶林、郭啟儒、孫王奎、譚伯如、劉德志、于俊波、全常保、趙春田、于世德、陳涌泉、趙世忠等,經常在京、津兩地演出相聲大會。他們積極,大膽地對傳統相聲進行改革,去其糟粕,留其精華,使之古為今用。
羅榮壽對待相聲改革的嚴謹態度,和他自幼學藝時的刻苦認真、忠于藝術的作風是分不開的。他總結出五個字,就是:聽、看、學、練、用。在繼承前輩的藝術時,不墨守成規,在擷取他人之長時,不生吞活剝,而是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特點,兼收并蓄,不斷發展自己的藝業,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羅榮壽、高鳳山
以他的拿手段子《黃鶴樓》為例,就可以看出他對相聲藝術花費的心血。這個段子最早是跟趙靄如老師學的,為了充實自己的表演,他又特意向李會民學習京戲的程式和鑼鼓經,然后再結合自己的條件加工整理,并在舞臺實踐中不斷修改、潤色,使觀眾有常聽常新的感覺。對于這個段子,他曾作過精練的總結:是戲,不演成戲,離不開戲,也就是說,要學得象,唱得正。但它畢竟是相聲,所以要掌握好“包袱”的分寸,臺風要沉著、穩健,語言要準確有力,講究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