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放北閘口對于當時年僅25歲的馬志明來說,是遭受過的最嚴重的打擊。但禍兮,福之所倚,讓他沒有想到是,也正是因為這次下放,他的相聲表演才開始真正“入活”。馬三立是一位醉心于藝術(shù)的人,“我爸爸一輩子不拿錢當回事,但上不了臺他難受,他的享受就是演出。”馬志明說。剛下放的時候,由于離開了心愛的舞臺,馬三立的情緒很是低沉,馬志明為了讓父親排解憂郁,就故意用話引他,把馬老先生對相聲的興趣都調(diào)動了起來。
“他給我分析他的表演,怎么設計的一些小節(jié)骨眼,給我講《西江月》、《十點鐘開始》、《開粥廠》、《十八愁》這些最得意的節(jié)目是怎么編的,這些東西讓我獲益匪淺。所以,在北閘口的七年,我等于上了一對一的‘相聲大專’,壞事變好事了。”馬志明回憶說。這個“相聲大專”讓馬志明真正地接觸到了馬氏相聲的精髓,也讓他有了比同齡相聲演員更為深厚的底蘊積累。下放的生活雖然清苦,但并不繁忙,馬志明就利用業(yè)余時間對一些傳統(tǒng)相聲進行了改編。
馬志明、黃族民
1977年,馬志明和父親馬三立回到天津曲藝團。80-90年代在曲藝團期間馬志明創(chuàng)作、整理、表演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作品。
由于相聲界的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就是老子不能是兒子的師父,所以必須找別的相聲演員當自己的老師。馬志明成為朱闊泉的徒弟則是侯寶林的從中代拉師弟,也就是侯寶林替他師父收了馬志明為徒,所以馬志明的輩分也就是寶字輩。由于輩分太高,馬志明也表示自己只收學生不收徒弟。
馬志明從說相聲以來,一共合作過三位搭檔,分別是楊少華、謝天順和黃族民。其中黃族民與馬志明搭檔時間最長,已有三十余載,二位珠聯(lián)璧合,爐火純青。
馬志明、黃族民
黃族民是讓馬志明最舒服的,而且由于黃族民是業(yè)余演員出身,專業(yè)水平并不是很高,在馬志明的指點下業(yè)務水平提高很快,本身黃族民也很努力,深得馬志明喜歡,稱他為大黃。也是馬志明自己唯一想收之為徒的人,正去李文華想拜師馬三立一樣,馬志明收黃族民同樣遭到了部分同行的阻礙,原因無他,就是一個"海青"突然成了師叔輩的人,這讓有些人受不了,而且馬志明對于擺支這些繁文縟節(jié)一直不感冒,雖然沒有擺支,但是馬志明承認了黃族民的身份,兩人也一直以師徒相稱,而馬志明對外采訪時說過,自己一生就三個徒弟,黃族民就是其中一個,而且以后也不會收徒,只能當老師,不會去當師父。
馬志明主要有三位弟子,他們是黃族民、盧福來、于克志。其中的盧福來與于克志二人搭檔合作已有30余年,成為了天津茶館相聲的一對火檔。
馬志明為人耿直,不弄虛作假,為人低調(diào),傳統(tǒng)藝術(shù)功底深厚,深得“馬氏相聲”的真髓,形成了不溫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葷不咸的藝術(shù)風格。聽眾聽了他的相聲會回味無窮,形成了獨特的馬氏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