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立(相聲第五代傳人一)

分類:名家堂    發布時間:2020年09月17日    點擊:2136次

馬三立(相聲第五代傳人一) 相聲泰斗 馬派相聲 曲藝世家 馬三立 名家堂  第1張

馬三立 (1914年10月1日-2003年2月11日),出生于天津市,祖籍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中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

馬三立出生于曲藝世家,祖父馬誠方是著名的評書藝人,擅說《水滸》,名躁一時;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又是相聲前輩藝人恩緒的寵徒和門婿;母親恩萃卿曾學唱京韻大鼓;兄馬桂元師承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 家庭環境使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對相聲藝術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說”、“學”、“逗”、“唱”的深厚功底。12歲開始跟隨父親馬德祿學藝。他初中就讀于天津市匯文中學, 畢業后因家境不好,輟學說相聲。

1930年,馬三立開始登臺演出,拜周德山為師。周德山是馬德祿的同門師兄弟,也是“相聲八德”之一。馬三立學藝,進步很快,視野也日漸開闊。他藝術功底扎實,有口皆碑,擅演“貫口”和文哏段子。解放前,他先后與耿寶林、劉奎珍、侯一塵、張慶森搭檔,1947年還登上了天津大觀園劇場的舞臺,后來到北京,在華聲電臺和茶社戲園演出。

馬三立(相聲第五代傳人一) 相聲泰斗 馬派相聲 曲藝世家 馬三立 名家堂  第2張

馬三立、趙佩茹

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馬三立形成了內緊外松、有條不紊、表演細膩、含蓄雋永的風格。他這種風格獨特的馬家相聲在曲藝迷中引發關注。建國后,馬三立積極編演新相聲,1952年主動申請參加赴朝慰問團,回國后加入天津廣播曲藝團,致力于相聲的整舊創新。此后近十年間,他參加赴朝慰問團文藝隊并任副隊長,后任市曲藝團副團長,還當選為市政協委員,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文藝工作者

1958年,馬三立在“反右派運動”中被打成了“右派”,原因是指標由起初的4個增加到11個,由于人數不夠,只好把他報上去湊數,使得他蒙冤,遭受了不少不公正的批判。在成為“右派”的19年間,他只說了3年相聲,進行了長達11年的下放勞動,以及被關進“牛棚”做了5年的團煤球、打掃衛生等雜役。

馬三立(相聲第五代傳人一) 相聲泰斗 馬派相聲 曲藝世家 馬三立 名家堂  第3張

馬三立、王鳳山

后馬三立率全家離開天津,到南郊區北閘口村落戶,務農親耕了7年,不管是下放還是蹲牛棚,他從來沒有忘記過背詞,幾乎每天早晨都要練上一番,身上的功夫并沒有荒廢。他平素沉默寡言,極少外露感情,但是就在成為右派之后,他竟然幾次當眾落淚,而每一次都是因為相聲。

第一次1961年3月16日晚上,在天津東郊軍糧農場,馬三立已經下放到這里勞動了兩年。這天晚上農場開大會,領導突然宣布馬三立是摘帽右派了,可以返回原單位重操舊業。馬三立當場落淚第二次是1961年3月24日,馬三立闊別觀眾兩年之后,在勸業場樓上天樂曲藝廳進行首場演出,臺下暴風雨般的掌聲持續了幾分鐘,久久平息不下來。面對闊別兩年多而且如此歡迎、鐘愛自己的觀眾,他以慣有的方式,向臺下諸位頻頻作揖,人們終于靜下來了。他喉間哽塞,盡量平和地說:“老沒見我了吧(場內一陣應和的笑語聲),我……病啦!”話音剛落,掌聲再次響起,馬三立不知不覺間,兩行熱淚潸然而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治多县| 玉门市| 中西区| 乐陵市| 乐亭县| 梅州市| 博乐市| 无锡市| 定安县| 东莞市| 云阳县| 上林县| 合川市| 永州市| 滕州市| 南京市| 辛集市| 榆社县| 额敏县| 盐亭县| 铜陵市| 普兰店市| 鸡泽县| 昆明市| 民县| 凉山| 霍邱县| 孝义市| 乐陵市| 崇文区| 洛阳市| 贡觉县| 陵川县| 成都市| 石嘴山市| 池州市| 舞阳县| 万源市| 麟游县| 巩留县| 石景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