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波(1899—1951),相聲演員,字利泉,北京人。
于俊波少時曾在白紙坊印刷局做過排字工人,業(yè)余興趣非常廣泛,喜愛單弦牌子曲、京劇、書法,尤其酷愛相聲,肯下苦功學(xué)習(xí)。
1923年于俊波拜焦德海為師,與張壽臣、白葆亭等同窗學(xué)藝,每天與劉德智等在北京天橋魏家茶館前明地演出。民國十四年在前門外大柵欄三慶戲院與郭啟儒演出《粥挑子》,很受聽眾歡迎。民國二十七年與戴少甫在北京新羅天說相聲,與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同臺,聲名日增。民國二十八年,在日偽統(tǒng)治下,北京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一次于俊波與周德山等在天橋明地作藝,見有人在天橋賣火車頭牌牙粉,便現(xiàn)掛幾句:“下一場雨,面落一回錢,連下三場雨,面更落錢啦。不過這袋兒小點(diǎn)兒。”捧哏的問:“多大的袋兒?”他抖“包袱兒”:“牙粉袋兒!”一句話惹得全場觀眾會心大笑。
民國二十九年,于俊波與戴少甫在天津燕樂戲院與京韻大鼓名家白云鵬同臺演出。在這期間,他與戴少甫加工整理了傳統(tǒng)相聲《八扇屏》、《戲迷藥方》、《數(shù)來寶》、《打白朗》等,二人的表演配合默契,“包袱兒”火爆,一時紅遍津門。不想有一次說《打白朗》,天津青幫頭子袁文會認(rèn)為這是在諷刺他,帶人到后臺去毆打戴少甫。戴少甫被打后,不久即病故,于俊波只好回北平參加西單啟明茶社的相聲大會演出。
日寇投降后,于俊波仍在北京演出,他常在說笑話時,當(dāng)場抓哏現(xiàn)掛,干脆利落、切中時弊。民國三十五年,一次與弟子孫玉奎說《窩頭論》,他便墊了一個笑話,揭露人們記憶猶新的混合面兒窩頭:“提起窩頭我都寒心,日偽統(tǒng)治時期,讓中國人吃混合面兒,就是用豆秸棍磨成粉,還有些奸商往里摻鋸末,吃完了拉不出屎來,那天我排隊(duì)擠點(diǎn)兒混合面兒來,蒸了幾個窩頭,吃完了叭喳叭喳直往下拉劈柴棍兒——在肚子里都接上啦!”頓時引起聽眾會心的笑聲。
民國三十六年冬,于俊波隨張壽臣、郭啟儒去天津,在小梨園和群英戲院演出。民國三十七年返回北平。
后來于俊波攜弟子孫玉奎、郭全寶及兒子于連仲、于春早先后赴天津人民茶社、趙家窯,山東濟(jì)南晨光社等處演出。從濟(jì)南回到北京,參加北京相聲改進(jìn)小組演出和相聲教學(xué)工作。他勇于革新,待人誠懇,藝德高尚,頗受相聲界同仁的尊重。
于俊波于1951年去世,其弟子有白全福、孫玉奎、郭全寶等。他的主要作品有傳統(tǒng)相聲《八扇屏》、《戲迷藥方》、《數(shù)來寶》、《打白朗》、《窩頭論》、《粥挑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