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連安(1899年—1966年9月),師從焦德海,原名常安,原籍北京,滿族正白旗人,相聲演員。
常連安七歲喪父,八歲母親改嫁,中間讀過兩年私塾。9歲開始學京劇,10歲時去東北賣藝,在那里學京劇,唱黑頭兼演老生,藝名小鑫奎。十五歲時,他幸遇良知攜帶返京,帶藝加入“富連成”京劇科班,葉春善安排他入二科,蕭長華為其定名連安,與馬連良、于連泉(小翠花)同科學藝,曾在開明、華樂園、三慶等劇場短期演出。
常連安十八歲出科后因“倒嗆”高腔唱不上去,遂改教戲,曾協助吳鐵庵排練老生劇目,并向民間藝人學會了戲法和十不閑、蓮花落等。脫離吳家后,較長期在綏遠、包頭、張家口、宣化一帶“撂地”變戲法和唱太平歌詞。在張家口時常連安的長子常寶堃出生,常寶堃四歲時就隨父撂地,因天真活潑,被當地人戲稱為“小蘑菇”,不久就叫響了。
常連安的戲法不是單純的變魔術,他是中間帶說口的包括一些笑話和小包袱,因為外貌俊朗,身形瀟灑嗓音清脆引來不少觀眾。后來常連安結識了辛文利等人,他們聯合演出,在一起切磋技藝,后結拜為義兄弟。他們是大哥:辛文利,變戲法,撂地時的“穴頭”;二哥肇錫賢,變戲法,聯系演出,著名相聲演員趙佩如之父;三哥焦少海,相聲前輩焦德海之子,趙佩如之師;四弟常連安;五弟陳榮啟原說相聲,三十歲后改說評書。故此,同行們都習慣地稱常連安為“四叔”,其實他在常家并非行四,這幾位結拜兄弟對常家日后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來張家口鬧水災,賣藝收入微薄,便攜妻兒到天津。在陳榮啟介紹下,小蘑菇正式拜“幽默大師”張壽臣為師,取名常寶堃,同時代師收常連安為師弟,這樣常家正式進入相聲行。常寶堃出師后,與常連安合說相聲,子逗父捧。后來常寶堃改由趙佩茹捧哏后,常連安便改為給二兒子二蘑菇常寶霖捧哏。父子們的相聲在天津、北京演出和由電臺播放,名聲很大。常氏父子在這時灌制了不少唱片,如《小孩語》、《相面》、《鬧公堂》等。常連安”除了張壽臣的傳授外,還不斷向馬德祿、郭瑞林、焦德誨、焦少海、周蛤蟆等著名藝人請教,刻苦實踐,有時一天要趕三家劇場、兩家電臺,由于逗捧一起學,技藝提高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