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臣(1899年1月29日-1970年7月9日),小名雙兒,評書藝名張豫華(拜師張誠潤),相聲大師,相聲藝術第五代掌門人,兼評書演員,父張誠甫,評書演員兼說相聲。
1899年,張壽臣出生在西交民巷小四眼井,五歲隨父在隆福寺、護國寺等地說相聲,八歲上學,十一歲時由于喪父,中途輟學,正式以說相聲為業,十二歲拜焦德海為師。學藝期間,張壽臣學會了大量節目,出演即紅,時人謂之"娃娃紅"。十五歲滿藝出師,演出于西安市場、護國寺等地。隨年齡的增長,聲音、形體發生變化,行話謂之"倒人緣兒",同行不愿搭伴,于是開始自己單干。十七歲的他,第一次離開北京,與師弟聶小鎖步行經通州、三河縣、玉田縣至唐山,沿途演出。這也是相聲第一次來到唐山、三河縣和玉田縣。在歸途中,曾到天津北開市場、三不管等地演出,與李瑞峰等短期合作。這也是張壽臣首次到津演出。由于幾年的闖練和積累,他不僅掌握了傳統的相聲段子,表演亦日漸成熟,并開創了年輕演員單口相聲的先例。
張壽臣的相聲儒雅中帶著幽默,睿智中透著機敏,無論是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以及太平歌詞等等,都非常擅長,而且是個非常有氣節的藝人。
一九三一年,收常寶堃(小蘑菇)為徒。"七七事變",京津淪陷后,多次拒絕日方提出到東京(實際是釜山)錄制唱片的要求,遭到特務的跟蹤,于是與侯一塵到南京、鎮江等地作短期演出。而后多年與周德山搭伴演出于天津各曲藝場,并與白云鵬同臺演出于新中央戲院表演滑稽小戲。后因思想苦悶,有心退出舞臺,但又為生活所迫改行說評書。一九五三年,參加天津市曲藝工作團,專事單口相聲的演出。一九五六年,為繼承北方評書傳統節目,由天津市文化局安排在南市通海茶社,演述評書《水滸》。由何遲整理的《小神仙》、《吃西瓜》兩本單口相聲選集出版其代表節目《三近視》被譯為外文在國外發表。年底,所在單位天津市曲藝工作團并入天津人民廣播電臺曲藝團,在天津各曲藝場隨天津人民廣播電臺曲藝團演出單口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