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堯(1893—1971),相聲藝人,又名張葆華、張士奎、張稽祖,藝名張傻子,天津人,漢軍旗人,祖籍浙江嘉興。
張杰堯祖輩世代為官宦人家,但到他父親那輩就落魄了,他父親張武林下海以變戲法為生,把十歲的張杰堯送去了河北梆子戲班學戲。張杰堯受不了打戲的折磨,兩年后逃跑。他撿煤核、拉小袢、打執事、干雜活,過著到處流浪的生活。
后來,張杰堯跑到河南焦作加入了京劇藝人田月樵組織的京劇、梆子混合班,演唱武生和老生。這些學戲唱戲的經歷奠定了他柳活兒好的基礎。后又流入北京,寄居在他姐姐家。他常到天橋市場聽曲藝,天資聰穎的張杰堯對相聲是一見鐘情,他天天去聽李德钖、焦德海的相聲,聽會了就背下來,也是這時候他拜了高家三兄弟的父親高聞元為師,這樣他就和高德光一樣成了德字輩藝人。
在表演上,他發托賣相好,裝傻充愣恰如其分,學姑娘、老太太、上海商人、河南藝人神似又形似,惟妙惟肖。相聲名家張壽臣曾贊揚他說:“傻大爺一身都是嘴?!?/p>
1919年張杰堯跟著駱彩舞南下上海演出相聲,然后一路走一路演,先后到過南京、漢口和河南很多城市,這一趟全國巡演他持續了12年。在相聲歷史上能在巡演時間、距離方面和他一較短長的只有劉寶瑞。
1931年張杰堯回到北京,他重新和緒得貴合作,以一段從上海學來的“麒派”京劇打開名聲,隨后張杰堯在西單商場演出,和緒得貴、高德明、戴少甫、湯金澄并稱為“笑林五杰”。張杰堯是當時相聲演員中唯一留仁丹短髭,著西裝演出的一位。他還編印了不定期的鉛印小冊子,題名《笑?!罚莩鰰r發售給觀眾。
1941年,張杰堯和鼓王劉寶全一同再去上海演出,此時相聲技藝已經達到巔峰的張杰堯在上海受到極高的歡迎,上海觀眾特意給他贈送了“曼倩遺風”的錦旗。
前排中為張杰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杰堯結束了流動賣藝的生涯,1951年全家定居陜西西安市。
五十年代央廣說唱團領導王決曾經給張杰堯統計過,張杰堯一生表演過四百二十九段相聲,其中對口相聲三百八十七段,三人相聲十五段,中長篇單口相聲二十七段,其中許多段子是由他自己編寫或改編的。這個數量應能超過另一位添產業巨匠張壽臣,堪稱相聲史記錄。
1961年7月,張杰堯應北京市曲藝團和侯寶林的邀請,從西安到北京,由張杰堯逗哏,侯寶林、劉寶瑞分別捧哏,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制了相聲資料《關公戰秦瓊》、《羅成戲貂蟬》、《張飛打嚴嵩》、《六個月》、《河南戲》、《戰馬超》、《方言》、《酒詩》八段節目。
張杰堯于1971年去世,享年78歲,他一生帶教過兩個師弟,即韓子康、劉月樵。共收了十二位弟子,有單松亭、關松鵬、袁松麒、田松山、楊松林等人。他的拿手曲目有《關公戰秦瓊》、《羅成戲貂蟬》、《張飛打嚴嵩》、《文盲家信》、《婚詩》、《潘巧云告狀》、《耍猴兒》、《學墜子》、《冒名伶》、《二十八宿》、《小上墳》、《打面缸》、《打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