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藝術的溯源

分類:歷史溯源    發布時間:2016年05月26日    點擊:6692次

相聲是咱們國家土生土長的一種民間藝術,歷史悠久。也可以說生在舊社會,長在新中國的一種藝術形式。一般認為于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用詼諧幽默的語言來說明事理,使人在輕松和愉悅中感其深刻的蘊含。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相聲藝術的溯源 溯源 藝術 歷史 相聲 歷史溯源  第1張

“畫鍋 ”


相聲藝人常說:“相聲”二字所指相貌之“相”,聲音之“聲”。把相聲藝術詮釋成摹擬形態和聲音為主要特點的技藝,現在看來有些以偏概全之嫌。相聲一詞,古作“象聲”,歷史上口技表演多在布幔中進行,“隔壁”而聽,故稱“隔壁戲”又稱“隔壁象聲”。以口技為主,在中間穿插人物故事,制造笑料,有別于一般的口技。和今天的相聲藝術不盡全同。經華北地區民間說唱曲藝進一步演化發展,并融入了由摹擬口技、說書等曲藝形式而形成。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為單口笑話,名稱隨之轉變為相聲。后逐步發展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經過多年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之一。


相聲藝術的溯源 溯源 藝術 歷史 相聲 歷史溯源  第2張

“白沙撒字”


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三不管兒和南京夫子廟。相聲藝術源于華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國及海內外。是扎根于民間、源于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相聲鼻祖為張三祿,著名流派有“馬(三立)派”、“侯(寶林)派”、“常(寶堃)派”、“蘇(文茂)派”、“馬(季)派”等。著名相聲表演大師有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等多人。二十世紀晚期,以侯寶林、馬三立為首的一代相聲大師相繼隕落,相聲事業陷入低谷。


相聲藝術的溯源 溯源 藝術 歷史 相聲 歷史溯源  第3張

“撂地”


2005年起,憑借在網絡視頻網站等新興媒體的傳播,相聲演員郭德綱及其“德云社”異軍突起后,又出現了“第二班”、“嘻哈包袱鋪”“西安青曲社”等眾多相聲茶館。使公眾重新關注相聲這一藝術門類,實現了相聲的二次復興。


相聲雖然是一種笑的藝術,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其萌發、繁衍和成熟的歷史。相聲的藝術手段并不單調,“說學逗唱”這四門功課每一樣單拿出來都是數年修來的功力。正是這些為相聲事業奮斗的藝術家們,帶給我們開心,帶給我們歡樂。


注:2008年相聲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东| 靖边县| 平武县| 澄江县| 枣庄市| 吕梁市| 平果县| 邵阳县| 尖扎县| 巴彦淖尔市| 娄烦县| 蓬莱市| 浦北县| 金塔县| 渭南市| 繁昌县| 根河市| 晋江市| 嵊州市| 乌拉特前旗| 平顺县| 维西| 康乐县| 东莞市| 海城市| 黄陵县| 明光市| 堆龙德庆县| 商丘市| 无极县| 文昌市| 永登县| 莲花县| 安化县| 通州区| 杨浦区| 石狮市| 长垣县| 鲁山县| 沾化县| 甘孜县|